•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邮箱登录: CSSC邮箱 CSIC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资动态 → 正文
    经济参考报:中国核电技术树立国际合作里程碑
    来源:国资委网站     日期:2017-09-05    字体:【大】【中】【小】

    在大型工程设备的运行声中,中国企业参股投资的英国核电项目欣克利角C正加紧建设。以这个项目为契机,英国另一个核电项目也将注入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未来成功落地于这个曾率先拉开全球核能民用化序幕的老牌工业国,对中国核电技术出海无疑是一剂“强心剂”。

    核电建设惠及当地

    兴建核电站是一项复杂工程,出于安全、技术适用性等考虑,各国都有非常严格的监管标准。英国作为第一个实现核电商用化的国家,在核电建设和管理上拥有丰富经验,因此相隔多年后开工建设新一代核电站,在前期技术、环境影响评估、现场施工监管都有近乎“严苛”的要求。

    英国已计划在2025年前逐步关停燃煤电站,现有的核电站也会逐步退役,因此兴建中的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未来将在英国的能源供应中扮演较重角色。这个项目建成后可满足英国7%的电力需求,并且在60年运行寿命期内,每年相当于减排900万吨二氧化碳。

    欣克利角C项目由中广核集团牵头的中方联合体与法国电力集团共同投资建设,采用欧洲压水反应堆技术。预计于2019年年中开始核岛施工,2025年首台机组投入运营。

    记者日前到访了这个项目的施工现场,可以看到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运输码头、工人宿舍已逐步建起。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为降低项目施工对周边居民和环境的影响,在工地附近一定范围内的住户会得到相应补偿。工地还专门设立生态保护设施,比如给蝙蝠栖息用的小屋等。

    中广核在英国的全资子公司通用核能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东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投资欣克利角,把我们的能力在欣克利角上体现出来,然后树立起中国企业、中广核集团有能力建设并运营好核电站的形象,然后再去开发布拉德维尔B项目的时候,各方面的接受度会比较自然地提升起来。”

    中国核电技术崛起

    参投欣克利角C项目只是个开始,中广核还在推动中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应用于英国规划中的另一个核电项目布拉德维尔B。目前英国已受理“华龙一号”技术的通用设计审查,中广核预计还需数年时间才能完成整个审查,这也是让该技术落地英国的必要过程。

    据中广核英国项目首席技术官毛庆介绍,英国通用设计审查周期长、难度高、投入大。目前,全世界有5种堆型申请了英国通用设计审查,法国的欧洲压水反应堆技术耗时66个月通过;美国的AP1000核电技术在通过美国监管当局审查的情况下,仍被提出几十项改进意见,耗时约10年才获得英国当局通过。

    因此如果“华龙一号”最终通过这一审查,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更多国家会由此增强对中国核电技术的信心,提升“华龙一号”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助推中国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转变。

    毛庆向记者解释说,所谓第三代核电技术无非在两个方面做加强,即严重事故应对与缓解的措施以及概率安全指标。中方在开发“华龙一号”过程中走了一条中间路线,在确保上述这两方面性能提升的同时,没有一味追求新技术,“这样的话我们工程风险会小,成熟性会比较高,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会好一些。”

    鉴于核电项目的复杂性,其整体成本和安全性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而中方在与国际同行开展的长期合作中,已积累不少这方面经验,并且人才和技术实力也获得了对方高度认同。这也是在布拉德维尔B项目上,中方能起主导作用的基础。

    法国电力公司负责布拉德韦尔项目的总监理查德・梅森说,他之前到访过中国一些核电站,中方的能力让他印象深刻,“中广核已建立了非常好的安全风险管理文化,并且也有很高的运营水平。”

    国际合作前景

    无论是核电还是高铁,都是技术密集的投资项目,希望把新技术带到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

    郑东山说,在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方面,中国企业也应该主动去了解所在国的法律法规监管要求,以及他们的市场状况和期望。“不是简单的输出设备或者输出技术,而是如何通过我们对市场环境和监管措施等各方面熟悉后,既能够把项目做成,同时也能够使得这个产业合作可以实现比较好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融入英国市场,中广核在当地几个项目上不仅仅与国内企业合作,也积极与当地企业展开合作。

    郑东山说:“因为只有以一种开放的、合作的心态,才会使今后有一种共赢的局面,也使得我们在这能够顺利实现项目目标。”

    此外,鉴于核电项目涉及大量投资和技术研发,单靠一方的力量很难完成,国际合作将是重要趋势。在商业化成熟的英国市场,政府也倾向于通过引入国际投资来完成核电建设。

    梅森认为,这对中国和英国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机会,“英国需要电力、也需要投资,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都将此视为让‘华龙一号’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好时机。”